古代都喝什么酒?
2、酒精度中国的酒文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酒的品种比较多,比如有汉代的稻酒、黍酒、秫酒、米酒、甘蔗酒等,口感有唐代的芳香原料调制酒(这种酒唐人称为“露酒“,今天日本人把米酒叫做“米露“、“吟露“也是取的“露酒“、“吟酿“这个概念,很像今天的鸡尾酒,名字也非常好听),著名的如石榴花酒、连 白酒、蒲黄酒、茱萸酒、藤花酒、椰华酒、桂酒、葡萄酒等,唐诗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指的就是用琉璃杯喝葡萄酒的场景。还有一些添加配料的酒,如椒酒、柏酒、桂酒、兰英酒,边缘的还有一些道教为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比较推崇的松柏酒型,如松醪春、松花酒、松精酒、柏叶酒等等。
古人好饮酒,那么古代有哪些出名的酒?
我们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而且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在特殊的场合饮酒,有好多这方面的词语就大概可以看出中国人对酒文化的热爱了,比如: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欢,无酒不成礼等等。
那我知道的中国古代就已经比较出名的酒都就有很多,比如:竹叶青、荷花蕊、屠苏、寒潭香、太禧白、秋露白、金茎露、猴儿酿等等。不过这里我要说说的并不在这其中,我想说说的是女儿红。我们会发现去小饭店吃饭的时候往往都会看到酒坛子里面有女儿红这样的酒,可是这些都是真的女儿红吗?
那我们就来说活女儿红到底是什么!绍兴酒中最有名的数''花雕酒“了,他还有一个别名叫”女儿红“。这个名字背后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绍兴有一个有钱人,他很喜欢孩子可是他的夫人始终没有怀孕,后来这个人寻到了一个偏方,用过之后妻子还真的怀孕了,于是他很高兴就酿制了几十坛黄酒,由于妻子生的是女孩,而满月酒之后酿造的那么多美酒并没有喝完,还剩下了一些,于是就把这些酒埋到了桂树下,等到女儿出嫁的时候他想起来了18年前埋下的酒,于是让人取出来招待客人酒坛打开之后,顿时酒香四溢沁人心脾。客人纷纷称赞,其中有一个人称赞说:地埋女儿红,闺阁出仙童。从此,绍兴地区就有了”生女必酿女儿红,嫁女必饮女儿红“的风俗。在后来如果生的是男孩,也会酿酒,然后埋起来,盼望儿子中状元时庆贺饮用,所以又叫”状元红“。
那我们就知道了女儿红的来历,我就想问问那些小饭店里面的女儿红都是哪里来的呢?中国古代有很多美酒,就像前面我们提到的有很多,也欢迎小伙伴来补充啊!
古代有哪几种著名的酒?
屠苏、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猴儿酿……
汉武帝宫中有九丹金液、紫红华英、太清红云之浆,浆属于淡酒。兰生酒是汉宫中的名酒。百末旨酒是采百草花末杂于酒中,旨,美也。马酒即是马乳,马乳也有酒的味道,多饮也会醉。汉时西域大宛国用葡萄造的酒,被带人中原,深受帝王们的喜爱,视为珍品。汉武帝就以葡萄酒迎接西王母的降临。魏文帝曹丕曾对群臣说:“葡萄酿以为酒,过之流涎咽唾,况亲饮之?”葡萄酒较之中原的米酒,味道甘甜还容易使人醉,所以曹丕又说:“葡萄酿以为酒,甘于曲米,善醉。”
南北朝时,有蒲桃酒、千里酒、桑落酒、缥醪酒、河东酒、菊花酒。其中桑落酒和菊花酒是用桑叶和菊花加进酒浆中酿制的,或说桑落酒是桑叶落时取井水酿制的。缥醪酒则是精酿酒。唐人喜欢用“春”字为酒取名,当时有富水春、若下春、土窟春、石冻春、松醪春、竹叶春、梨花春、罗浮春、瓮头春、曲米春、抛青春。绍兴造的酒,名蓬莱春酒。
魏徵征有造酒的手艺,他所造的酒以滤渌、翠涛两种最为珍奇,将上述酒置于罐中贮藏,十年不会腐坏。唐太宗非常欣赏魏徵的酒,题了一首诗赐给魏徵:“蠕渌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玉薤是隋炀帝时宫中的名酒。唐太宗的诗作得不甚有韵味,但说明了唐人的造酒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以往的米酒,酒精含量不高,一般是现酿现饮,不易长久贮存,魏徵造的酒显然是酒精含量高,容易醉人且能贮存长久。葡萄(亦写做蒲桃)酒也较中原的米酒贮存时间长,有较高的酒精含量和甜度。西域人造葡萄酒始终是拿手的。五代时,于阗能用葡萄造出紫酒、青酒,其味尤美,大概就是红、白葡萄酒。
光禄寺下设良醒署,隋唐至明清一贯。良醒署负责酿造和供应祭祀用的酒以及进贡宫廷饮宴用的酒。进贡宫廷的有酴蘸、桑落等酒。
唐宪宗时,李化酿制了一种酒,名叫换骨醪,不知用何法,宪宗将此酒视为上品。当晋国公平淮西之乱后回京时,宪宗将贮于金瓶上盖黄粑的换骨醪二斗,赐给晋国公。唐宪宗对仙术很是好奇,同时也喜欢奇异的酒,其宫中有乌弋山离国进献的龙膏酒,酒黑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
南唐时又有龙脑浆,为高级补晶,南唐元宗,李琼试图用酒调制龙脑浆,然后饮用,这时异人耿先生说:“未为佳也。”于是他用更高明的办法,制成了香气馥烈的龙脑酒。
北宋宫中有珍奇名酒鹿胎酒,皇帝在内廷饮宴时常饮此酒,某次宰相韩琦承恩到御榻前,接受了仁宗为他酌的一大杯鹿胎酒
南宋宫中名酒有蔷薇露,皇帝常将另一种酒——流香酒赐给大臣。
元代皇帝在宴席上常饮琼华汁、玉团春等酒“沉沉宫宴醉流霞”,流霞也是一种名酒。宫中还有枸杞酒,即用枸杞泡在酒中,枸杞酒被视为补酒。元仁宗曾将此酒赐给大臣察罕,说:“以益卿寿”。
明代宫中用酒不再由光禄寺提供,而是由宦官机构御酒房酿造。御酒房所造的酒有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崇祯帝喜饮金茎露、太禧白,称这两种酒为长春露、长春白。魏忠贤把持内廷时,常在宫外造酒,然后通过御茶房进献于皇帝,酒的名目很多,有金盘露、荷花蕊、佛手汤,君子汤、琼酥、天乳等。宫词中说:“但看御酒供来旨,录得嘉名百十余。
清代中国的造酒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至今许多声名遐迩的名酒均创于清代。但是清官中却有康熙皇帝的酒戒,康熙的御制诗刻于元朝遗留下来的黑玉酒瓮上。所以皇帝的膳桌上按规定不许摆放酒具。康熙律己甚严,能够做到终生放弃饮酒之乐,但他的子孙对于饮酒的戒令并未认真执行,不过终清一代确实不曾有嗜酒的皇帝。
乾隆在位时,大臣张照曾献松苓酒方,乾隆命人按此方制酒,在山中觅古松,深挖至树根,将酒瓮开盖,埋在树根之下,使松根中的液体渐渐被酒吸人。一年以后挖出,酒色如琥珀,松苓酒便制成。乾隆皇帝经常有节制地饮用此酒。清人说,乾隆寿跻九旬,康庄日健,有松苓酒的作用。
光禄寺下属的良醒署为正式的酿酒部门,每年春秋两季取京西玉泉水酿酒。用糯米加豆、麦曲、花椒、酵母、箬竹叶、芝麻制成的玉泉旨酒,是皇帝日常的御用酒。乾隆皇帝每晚饮二两玉泉酒。嘉庆皇帝的酒量比其父要大,每天饮六七两酒为常事,遇节庆或兴致高时,可饮十四五两。较之历代豪饮的皇帝,嘉庆不能算为嗜酒。
古代风俗于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驱除瘟疫。端午则饮雄黄酒,以驱除蛇虫等毒物。清官例于节前造上述酒。清宫屠苏酒,是将大黄、桔梗、白术、肉桂、乌头、菝葜研为细末,裹于布中密缝好,在腊月三十日中午悬人井内,距水面三尺,正月初一日子夜取出。将上述物品与木瓜酒、水糖面按剂量一同煎熬,经四五开,制成屠苏酒。雄黄酒则是将雄黄调入玉泉酒或太平春酒中制成。
菊花白酒、莲花白酒是清末宫中两大名酒,由于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而身价倍增。莲花白酒用昆明湖产的莲花配酒酿成,菊花白酒用滋补药材人酒中浸泡酿成。
一 黄酒类名酒
黄酒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历史上,黄酒名品数不胜数。由于蒸馏白酒的发展,黄酒产地逐渐缩小到江南一带,产量也大大低于白酒。但是,酿酒技术精华非但没有被遗弃,在新的历史时期反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黄酒魅力依旧,黄酒中的名品仍然家喻户晓,黄酒中的姣姣者仍然像一颗颗璀灿的东方明珠,闪闪发光。
1 绍兴加饭酒
绍兴黄酒可谓是我国黄酒的姣姣者。绍兴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在历代文献中均有记载。宋代以来,江南黄酒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尤其是南宋政权建都于杭州,绍兴与杭州相距相近,绍兴酒有较在的发展,当时的绍酒名酒中,首推"蓬莱春"为珍品。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中,不少都流露出对家乡黄酒的赞美之情。清代是绍兴酒的全盛时期。酿酒规模在全国堪称第一。绍酒行销全国,甚至还出口到国外。绍酒几乎成了黄酒的代名词。目前,绍兴黄酒在出口酒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产品远销到世界各国。绍兴酒酿酒总公司所生产的品种很多,现代国家标准中的黄酒分类方法,基本上都是以绍兴酒的品种及质量指标为依据制定的。其中绍兴加饭酒在历届名酒评选中都榜上有名。加饭酒,顾名思义,是在酿酒过程中,增加酿酒用米饭的数量,相对来说,用水量较少。加饭酒是一种半干酒。酒度15%左右,糖份0.5%-3%。酒质醇厚。气郁芳香。此外,还有元红酒、善酿酒、香雪酒等酒都具有很高的品质,远销国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 福建龙岩沉缸酒
龙岩沉缸酒,历史悠久。在清代的一些笔记文学中,多有记载。现在为福建省龙岩酒厂所产。这是一种特甜型酒。酒度在14-16%,总糖可达22。5-25%。内销酒一般储存两年,外销酒需储存三年。该酒在1963,1979,1983年三次荣茯国家名酒称号。龙岩沉缸酒的酿法集我国黄酒酿造的各项传统精堪技术于一体。比如说,龙岩酒用曲多达4种,有当地祖传的药曲,其中加入30多味中药村;有散曲,这是我国最为传统的散曲,作为糖化用曲。此外还有白曲,这是南方所特有的米曲。红曲更是龙岩酒酿造必加之曲。酿造时,先加入药曲,散曲和白曲,先酿成甜酒娘,再分别投入著名的古田红曲及特制的米白酒。长期陈酿。龙岩酒有不加糖而甜,不着色而艳红,不调香而芬芳三大特点。酒质呈琥珀光泽,甘甜醇厚,风格独特。
二 白酒
白酒中的名酒是按香型评定的。现分为酱香型,米香型,清香型,浓香型,其它香型(董香型,凤香型,芝麻香型等)。
1 贵州名白酒:茅台酒,董酒
酱香型名白酒有贵州茅台酒,四川郎酒等酒。贵州茅台酒和四川郎酒虽产于两个不同的省,但是茅台酒的产地贵州仁怀和郎酒的产地四川古蔺在地理位置上却是非常接近的。这两地都分布在赤水河畔,前者位于黔北,后者位于川南。赤水河经贵州仁怀,习水,再流经四川古蔺等县,至四川合江县汇入长江。酱香型名白酒中以贵州茅台酒最为著名,有国酒之美称。
在清代,由于川盐入黔,赤水河是川盐从长江经泸州,合江等地的一条水上通道。清代诗人郑珍曾写道:"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正是频繁的盐业运输,促进了赤水河两岸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当地酿酒业的发展与兴旺。贵州茅台酒的美名开始流传开来。
茅台酒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的特殊风格,酒液清亮,醇香馥郁,香而不艳,低而不淡,闻之沁人心脾,入口荡气回肠,饮后余香绵绵。茅台酒最大的特点是"空杯留香好",即酒尽杯空后,酒杯内仍余香绵绵,经久不散。茅台酒在历次国家名酒评选中,都荣获名酒称号。茅台酒还是许多重大的外事活动的见证人,因而被誉为"国酒","外交酒"。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茅台酒能治百病,日本前首相也称茅台酒是美酒。茅台酒的独特风味,除了独特的酿造技术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产地的独特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茅台酒厂在赤水河之畔,该水系受国家有关政策的严格保护,周围不允许建有污染源的工厂。更为独特的是,川黔这一带的湿润,闷热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菌群。这些微生物在酒曲和原料上的繁殖,其复杂的生物代谢机理,使茅台酒的风味成份更加复杂,协调。这是其它地方所无法模拟的。在贵州茅台以外的地区建厂,即使严格按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技术生产,也无法酿制出真正的茅台酒。
董酒产于贵州省遵义市董酒厂,1929年至1930年由程氏酿酒作坊酿出董公寺窖酒,1942年定名为"董酒"。1957年建立遵义董酒厂,1963年第一被评为国家名酒,1979年后都被评为国家名酒,董酒的香型既不同于浓香型,也不同于酱香型,而属于其它香型。该酒的生产方法独特,将大曲酒和小曲酒的生产工艺融合在一起。
2 汾酒
汾酒产于山西省境内吕梁山东岳,晋中盆地西沿的汾阳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作为我国白酒类的名酒,山西汾酒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名酒。清代成书的镜花缘中所列的数十种全国名地名酒,汾酒名列第一。清代名士的笔记文学中,曾多次盛赞山西汾酒。汾酒属清香型白酒。
3 四川名白酒: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和沱牌曲酒
我国的各省名白酒中,四川所产的占的数量最多。原有五种国家名酒,素有"五朵金花"之美称,后又增加到六个。在第五次全国名白酒评比中,有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四川沱牌曲酒荣获国家名酒称号。除郎酒属酱香型白酒外,其余都属于浓香型白酒。
五粮液,原名为"杂粮酒",产于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该酒由高梁,大米,糯米,小麦和玉米五种谷物为原料酿制而成,相传创始于明代。现在该厂还有明代一直留传下来的酿酒老窖,宜宾市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杂粮酒"的技术秘方。1929年定名为"五粮液。五粮液酒具有"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被认为在大曲酒中,以酒味全面著称。该酒四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泸州老窖特曲酒,作为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以"醇香浓郁,清洌甘爽,饮后尤香,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1915年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历届国家评酒均获"国家名酒"的称号。
剑南春产于四川省绵竹县。其前身当推唐代名酒剑南烧春。唐宪宗后期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就将剑南之烧春列入当时天下的十三种名酒之中。当然,当时所指的剑南,是指剑门关之南,唐代所谓的"剑南道"之省称,绵竹作为当时剑南道属下的一个县。现今酒厂建于1951年4月。剑南春酒问世后,质量不断提高,1979年第三次全国评酒会上,首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4 古井贡酒
该酒产于安徽省亳县古井酒厂。魏王曹操在东汉末年曾向汉献帝上表献过该县已故县令家传的"九酿春酒法"。据当地史志记载,该地酿酒取用的水,来自南北朝时遗存的一口古井,明代万历年间,当地的美酒又曾贡献皇帝,因而就有了"古井贡酒"这一美称。古井贡酒属于浓香型白酒,具有"色清如水晶,香纯如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特点。
5 江苏名白酒:洋河大曲与双沟大曲
洋河大曲产于江苏省泗洋县洋河镇洋河酒厂。洋河镇地外白洋河和黄河之间,距南北大运河很近,在古代时,水陆交通极为方便。是重要的产酒和产曲之乡。洋河大曲属于浓香型白酒。在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后,三次被评为国家名酒。双沟大曲产于江苏省泗洪县双沟镇。1984年的第四次全国评酒会后,该酒以"色清透明,香气浓郁,风味协调,尾净余长"的浓香型典型风格连续两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6 西凤酒
西凤酒产于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西凤酒厂。西凤酒属其它香型(凤型)。曾四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老白干 产地 河北衡水
女儿红 产地 浙江
黄酒 产地 绍兴
米酒 产地 广东 湖北 南方省市
董酒 产地 遵义
古井 产地 毫州
杏花村 产地 山西 在古代,「茶为万病之药」、「酒为百药之长」,用茶、酒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是中国人经过千百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代名茶
产地 名称 别称 盛传时期 特色 备注
浙江 顾渚紫笋 湖州紫笋急程茶流霞山仙酒 唐代(饼茶、龙团茶)明代(条形散茶)
龙井茶 香林茶+宝云茶+白云茶(前身) 宋代 奶花香太和之气 「龙井茶虎跑水」
径山茶 唐代 味鲜芳 径山茶宴日本茶道
江苏 碧螺春 吓杀人香 明末清初 形美、色艳、香浓、味醇 茶、果间作区
虎丘茶 白云茶 唐代 叶微带黑、色白如玉、豌豆香
安徽 黄山毛峰 云雾茶(前身) 宋代(始)明代 形如雀舌、色如象牙、叶片金黄
松萝茶 新安(徽州、琅源)松萝 明代 治高血压、顽疮消食通便
江西 卢山云雾茶 云腴 (双井茶送子瞻) 汉代(始)明代(定名) 色如月下白味如豆花香
双井茶 宋代 茶芽肥壮形如凤爪柔嫩多毫 发展成「双井绿」
湖南 君山银针(黄茶) 白鹤茶(前身)、白毛尖、老君眉茶(红楼梦) 唐代(始) 芽尖肥壮满披茸毛乾色金黄香气高味甜爽 「三起三落」
福建 武夷茶 品种名: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 唐代(始)宋、元、明 活、甘、清、香 正岩茶 半岩茶 洲茶
四川 蒙顶茶 雷鸣茶 唐代 厚而圆、色紫赤味略苦 祛宿疾
云南 普洱茶(黑茶) 普茶 唐代(始) 醇厚甘苦、陈香味 消食化痰清胃生津
中国古代的十大宫廷贡酒
1、古井贡酒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将家乡的九酝春酒(即古井贡酒)以及酿造方法献给汉献帝刘协,自此九酝春酒成为历代贡品。
2、鹤年贡酒
创立于明朝永乐三年的北京鹤年堂在明、清两朝就专门为皇宫配制御用养生酒、养生茶等而扬名海内外,被誉为“京城养生老字号历史悠久第一家”!现专供于中央国家机关的《1405.鹤年贡》系列养生酒系运用鹤年堂世传六百年御用养生酒酿制工艺精制而成,色泽瑰丽、口味醇香,酒性温和,营养丰富,养人养生,是中老年养生保健的上好嘉品。
枣集美酒
枣集镇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酒乡,是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其酿酒历史久远,上可追溯至春秋,盛于隋唐,产出的酒被宋真宗赵恒钦定为“宫廷贡酒”,有“天赐名酒,地赐名泉”“枣集美酒,名不虚传”之美句流传。公元前518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祖师孔子问礼拜谒于道教祖师--老子,老子奉上枣集酿造的美酒招待孔子,孔子饮后遂留下“惟酒无量不及乱”的千古名言。宋真宗赵恒于在中祥符七年来鹿邑拜老子,夜宿老君台前“明道宫”饮用枣集酒后才思大发,命笔写下“先天太后赞碑”立于太清宫门前,并下诏地方每年进贡两万斤枣集酒作为宫廷之用。
4、酃酒
又名酃酉录酒。在北魏时就成为宫廷的贡酒,而且还被历代帝王祭祀祖先作为最佳的祭酒。湖之酒最初是酃湖附近农民自制的“家作酒”,后逐步进入市场,民国24年上海版《中国实业杂志》载:清末民初,衡阳城内有酿酒作坊179家,每年产酒达32,600担。故城衡阳酒店遍及大街小巷,有“青草桥头酒百家”之赞。今衡阳四乡,每家每户都会酿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用湖之酒待客。湖之酒用途广泛,除作饮料酒外,还用来作烹调佐料,除腐去腥,添色添香。其酒糟加淀粉冲蛋,甜酒糟煮汤元等美味可口。
5、鸿茅酒
鸿茅酒始创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它产于内蒙古凉城县的鸿茅古镇。
6、羊羔美酒
羊羔美酒配方独特,用料考究,选用优质黍米、嫩羊肉、鲜水果及名贵中药材陈酿而成,酒业呈琥珀色,酒度17度,融酯香、奶香、果香、药香于一体,酸甜适度,风格独特,具有滋阴润肺,增补元气,壮腰益肾,开胃健脾,养肝明目及乌发美容之功效。
7、杏花村汾酒
据《北齐书》记载,杏花村汾酒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成为宫廷贡酒。唐代大诗人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千古绝唱更使杏花村和汾酒天下闻名,妇孺皆知。《唐国史补》、北宋朱翼中的《北山酒经》、窦革的《酒谱》、张能臣的《酒名记》、元朝宋伯仁的《酒小史》、明代王世贞的《酒品》、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都有关于杏花村美酒为历代名酒的记载。上世纪初的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等金质大奖章,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优秀代表。
8、五加皮酒
五加皮酒,堪称最古老的贡酒。五加皮酒是由多种中药材配制而成,关于它的配制有一段段优美的传说。
传说,东海龙王的五公主佳婢下凡到人间,与凡人致中和相爱。因生活维难五公文提出要酿造一种既健身又治病的酒,致中和感到为难。五公文让致中和按她的方法酿造,并按一定的比例投放中药。在投放中药时,五公主唱出一首歌:“一味当归补心血,去瘀化湿用妾黄。甘松醒脾能除恶,散滞和胃广木香。薄荷性凉清头目,木瓜舒络精神爽。独活山楂镇湿邪,风寒顽痹屈能张。五加树皮有奇香,滋补肝肾筋骨壮,调和诸药添甘草,桂枝玉竹不能忘。凑足地支十二数,增增减减皆妙方。”原来这歌中含有十二种中药,便是五加皮酒的配方。五公主为了避嫌,将酒取名“致中和五加皮酒”。据秦汉时期的〈申农本草经〉载,“鲁定公母单服五加皮酒,以致不死”。
9、菊花酒
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沂己载,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据南朝梁关均撰《续齐谐记》记载,“九月九日……,饮菊酒,祸可消”。这是旧俗重九为重阳节,需饮菊花酒的开始。
10、“同盛金”烧酒
1996年6月9日,一项令人惊叹的考古发现在辽宁锦州面世。人们搬迁锦州凌川酿酒总厂的老厂时,偶然在地下80厘米处发现了四个木制的酒海(古代酒的容器),酒海内竟然完好地保存着香气宜人的白酒。这些酒海以红桦构筑,长为2.62米、宽1.31米、深1.64米箱内裱糊以约1500层、内蘸以鹿血的宣纸。这些宣纸上用汉字,涝文书写大清道光乙已年同盛金、大清国等字样。通过这些记载及其他遗迹、文物考古专家确认这是同盛金酒坊在清道光二十五年封存的,这些酒不仅命长,而且十分好喝。
烧酒属陈香型,色微黄,酒精度53%,理化和卫生指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由于是贡酒,它用鹿血蘸宣纸封存,150多年的浸泡使鹿血渗入酒中,功效了得。
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么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145条回答。
古人要看什么时代的古人。
如果是元代之前的古人,大体喝这几种酒。
第一,谷物酿造酒。
酿造酒是借着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
中国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酿造酒。
酿造酒制造很繁琐,通常要将薯类和谷类以及野生植物原料经过加压蒸煮,淀粉糊化成为溶解状态,然后加入酵母进行缓慢的发酵,形成酒精。
随后再进行过滤,去掉酒糟,留下含有酒精的液体,就是酿造酒了。
可以说,酿造酒是纯天然的酒。
谷物酿造酒就是用各种谷物制成,常见的是黄酒。
不过,黄酒的原料也是不同的,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糯米为原料。
一些南方人很喜欢喝的米酒,其实就是黄酒的一种。
第二,水果酿造酒。
常见的就是葡萄酒。
水果酿造酒同谷物有些不同,主要是不需要放酵母,只需要自己发酵。
葡萄酒的度数较高,但比较酸,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况且,古代中国种植葡萄的数量有限,葡萄酒不太流行,但其他果酒如李子酒,杨梅酒、猕猴桃酒还是很有市场的。
这就是元代之前的酒。
这些酒是纯天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古人没有化学概念,导致酿造酒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比如甲醇。
如果长期不做处理饮用这些酒,会有害身体。
同时,民间小店酿造酒技术不高明,往往酒中会有很多杂质,颜色也难看。
所以,我们看小说《水浒传》,喝酒的时候都要首先温酒。
温酒就是将酒加热,这样可以将甲醇的有害物质挥发,而不是想热着喝。
随后,在端给食客之前还要筛酒,就是对酒液进行过滤,减少杂质,端上来好看一些,口感也好。
酿造酒最大问题是酒精度不高,很好的黄酒也就十几度。普通民间小店酿造的黄酒,也就几度而已,类似于今天的啤酒。
所以武松能够喝十八碗还能走上景阳冈再醉倒,这十八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到9瓶啤酒。武松这么个大汉,喝这些酒还是没问题的。
元代开始就有蒸馏酒了。
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习惯于喝烈酒,才出现了蒸馏酒。
蒸馏酒是把经过发酵的酿酒原料,经过一次或多次的蒸馏过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
具体有很多种方法,主要就是酒精的气化点是78度,保持这个问题就可以气化酒精,得到液体酒精,这就是蒸馏酒了。
其实宋代中国已经有了蒸馏酒技术,但汉人不喜欢烈酒,所以没有普及。
元代的蒸馏酒轻松超过20度,很多可以达到40度甚至更高。
如果武松喝了18碗蒸馏酒,估计直接被120拖走抢救了。
古代诗赋词曲和古典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常有古人饮酒的描写,且古人酒量大得很,千杯不醉,牛气冲天,豪情干云。如李白自己宣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好饮善饮酒量大,传说一次竟大醉三载;武松醉酒打虎更是耳熟能详;而亡国之君商纣王更是建造酒池肉林……但其实,古人也不是那么能喝很多酒的。因为古人喝的酒是米酒。
世界三大酿酒啤酒、葡萄酒和米酒,源远流长,伴随人类,经久不衰,长盛至今。而我们中华民族,酿造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米酒。所以,谈到我们的酒史,就是说的正统的米酒。起初,酿造水平较为低下,酿出来的基本上就是白居易一首诗中所说的“绿蚁新醅酒”的那种酒,有绿有白,较为浑浊。酒的度数都是在10度以下,和我们现在的啤酒度数相差无几。
再后来改进和提高了酿酒方式和酿酒工艺,出现了清澈光亮、油润可人的米酒,度数也提高了,达到十几度,喝起来有劲过瘾。但度数还是不高。直到元代,我国才出现度数更高的酒,因为这时人们研究出了新一种酿酒新技术“蒸馏烧酒”。而“蒸馏烧酒”基本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白酒,度数非常接近50度。所以说,元代以前的古人是能喝很多酒,但喝的是米酒;而元代以后的古人不是很能喝酒,因为喝的相当于现在的白酒,不可一概而论。
人们想要幸福有很多因素,其中吃饱喝足自然是一个大前提,吃的是米面肉蔬,喝的是各类饮料、美酒,所谓无酒不欢、无酒不成宴,美酒的作用自然是寻常饮料比不了的,今天金兔来聊聊酒的 历史 以及古代的美酒。
古人喜欢把各种发明先编织成一个故事,然后再附会到某个真实存在的 历史 人物上,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酒的发明者就推到了仪狄和杜康身上,仪狄是大禹时代的人物,而杜康据说是夏朝的国王少康。
历史 上,杜康的名气要比仪狄大。而据古人的记载,杜康发明酒实属偶然:有一次,杜康把剩饭放在空桑中,可能因为忘了的缘故,放的有点久,剩饭自然发酵,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味,还流出一种液体。杜康取而饮之,味道甚美,受此启发就发明了酒。
事实上,酒应该是大自然的产物。
酒的出现要早于人类的产生,落地的野果自然发酵有一定可能形成美酒。
人类在渔猎采摘的过程中也采集过这种自然形成的果酒,原始 社会 中,人们视酒为神水,通常情况下只能是巫师祭祀时享用,当时的人们认为人醉酒的状态属于神灵附体。
发现酒的除了人类,还有各类猿猴。
适合酿酒的主要是葡萄、桃子等风味浓郁、酸甜可口、含水量高的水果,而葡萄表面的白霜中还自带野生酵母,一旦果实破裂,很容易发酵产出酒精,因此,自然成酒是比较简单的。
所以在史书的记载中,不乏在山洞中发现猿酒或猴儿酒的事例。主要就是猿猴大量采集野果囤积在山洞中,时间一久,野果自然就发酵成果酒,而猿猴也从舔舐中发现美酒的魔力,就有意或无意地制造果酒。
从水果酿酒到谷物酿酒,中间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索,主要就是谷物酿酒的难度比水果酿酒要高得多,需要先把粟、稻等谷物水解成糖,然后才能发酵。在谷物的储存管理中,人们慢慢发现,被水浸过发芽发霉的谷物会散发出一股酒味,于是聪明的古人就嗅到了酿酒的秘密。
再说回古代的美酒。
这里金兔主要说说唐朝。
因为大唐的诗人是最多的,而且大唐的诗人很少有不喝酒的。大唐的酒,主要有三种:米酒、调制酒以及葡萄酒。
其中喝的最多的是米酒。东西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粮食酿造出来的酒自然也不例外,因为酿造谷物、酿造技术、过程不同,酒的品质自然也是千差万别。
唐朝没有无菌技术,所以酿造过程中避免不了微生物的进入,结果当时的酒基本上都会变成绿色,而古诗中的“绿醅”大多由此而来,白居易有诗云:“ 劝君尝绿醅,教人拾红萼。”
同样是粮食酿成的酒,叫法也有所不同。
酿成的酒有很多的杂质,如果这些杂质没有被过滤掉,称之为“浊酒”。卖相虽惨,但胜在价格便宜,普通的百姓或者穷困潦倒的诗人还能喝的起,比如杜甫《登高》中就有这么一句诗: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有杂质的,自然也有没杂质的。
因为技术原因,当时酒的过滤颇为复杂,需要用专门的滤酒工具从酒坛中压取,更为讲究的还要拿葛巾再过滤一遍,这样的酒,称为“清酒”,如李白《行路难》中,有诗云: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如果酒是新酿的,称为新醅、春醅;酿造时间比较久的,称为旧醅。
除了绿醅,当时的米酒还有黄红二色,主要因为酿酒的水质和酒曲更为高级,因此发酵产生的酒色自然也有所不同。
黄醅酒属于高端产品;如果是接近红色的琥珀色酒,则为酒中极品。
概括来说,古人饮酒主要有两类,果酒和粮食酿造的酒。前者典型的是葡萄酒,后者的代表是米酒,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调制酒。所谓调制酒,就是往酒中加入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这样可以让酒具有别样的风味,所添加的多为花草树木,比如桂花、青梅以及竹叶等等。
元代以前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度,很多都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过滤产出,李白斗(十升)酒诗百篇,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也有可能是十几度左右的白酒,就是未蒸馏的低度酒,叫醪糟,也叫酒酿、现代就有很多叫法了,例如酒糟、米酒、甜酒、糯米酒等,元代之后和我们现在喝烈酒,是通过蒸馏法而获得的高浓度酒,属于烈酒。
中国的酒是从谷物自然发酵而起源的,所以基本上在元代以前,中国的米酒多以自然发酵型米酒,黄酒,为主,果酒,杂酒为辅,元代以后喝的酒才逐步开始出现蒸馏型的高度酒。
酵型酒,这种酿酒的原理就是把米饭蒸熟,放凉,拌上酒曲发酵,发酵到一定程度,米饭就变成了酒糟,用酒筛过滤后,凡在坛子里密封起来一些时间,打开坛子,成品酒就完成了。
这样酿造的米酒比蒸馏白酒的度数要低很多,类似于低度米酒和黄酒,酒精度数非常低,很多只有七八度左右,度数高的也就是十几度。因此我们在古代小说或者古装剧中,通常见到豪爽之人行走江湖,碰到酒铺歇脚,几乎不吃菜也能喝上几杯,就是因为喝的是度数很低的水酒,有解渴的作用。
我国古人喝得酒基本是未蒸馏的低度白酒及黄酒
古人喝的酒主要是黄酒,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女儿红、状元红、剑南春,这些都是黄酒,也就十几度,比啤酒度数略高。而古人喝酒用的碗也不是我们想像的白瓷大碗。古人喝酒多用盏,它比碗小、比碗浅而又比味碟大,外形像漏斗。之所以用盏,是因为古代都用坛子装酒,坛子口大,往盏子倒酒不易洒。
《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麻倒杨志等人的就是汁渣混合的醴酒,小说原文用的是“白酒”,很多人不明就里,觉得大热天为了解渴喝白酒不合理。这其实是把“白酒”理解成了现代的烧酒了。
现代的白酒,也称烧酒,大约是唐宋时期出现的,明清时候才流传开。最早是用来提纯腐败变质的黄酒的。经过蒸馏提纯的酒度数更高,后来衍生出现在的白酒。
《水浒传》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景阳冈的酒家卖的正是烧酒,所以在门前挂个“三碗不过冈”的招旗。一般客人吃三碗就醉了。三碗大概相当于现在白酒的五六两,可见古人酒量跟现代人差不多。武松喝惯了十几度的黄酒,因此没把“三碗不过冈”放在眼里。但在喝第一碗时就忍不住赞叹“这酒好生有气力”“好酒”。店小二经不住武松的软磨硬泡,破了“三碗”的惯例,一口气卖了十五晚碗酒给武松。不曾想这酒后劲大,阴差阳错,无意间成就了流传千年的打虎英雄。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灿烂的酒文化,以及数不清的“酒人酒事”。了解一点古代酒类的基础知识,看古代白话小说就没有那么多困惑了,看古装电视剧也经常能发现漏洞。
这里顺便提一句,任何含酒精的饮料,对身体都没有益处。酒驾不仅是违法行为,导致的事故保险公司也是不赔的。长期酗酒导致的重大疾病,保险公司也是不赔的。所以,酒能不喝的喝的情况下,尽量少喝、不喝。
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么酒?我认为古人喝的最多的是发酵酒和烧酒(度数很低,最多也就十几度),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说一个人——杜康:传说杜康是黄帝时,专门负责管理粮食。当时,随着农耕的发展,粮食每年都获得大丰收。粮食多了吃不完,就把粮食全部倒进了干燥的树干里。过了一段时间,杜康来到树林里查看粮食,他惊奇地发现:储粮的枯树前,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野猪、山羊和兔子,一动不动,好像死了一样。原来这些动物是舔吃了这水才躺倒的。可这究竟是什么水呢,杜康凑过去一闻,只觉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他不禁尝了几口这浓香水,顿觉神清气爽。后来,杜康把浓香水带回家,请大家品尝,大家你一口,我一口,都说好味道。就这样,酒在民间逐渐普及开来,杜康也被人们尊称为“酒神”。这时的酒,实际就发酵的米糟。
据记载,直到在宋代之前,都没有蒸馏酒的,只有发酵酒,酒精度数非常低,很多只有七八度左右,度数高的也就是十几度。后来才有了烧酒,也称煮酒(但不是现代的白酒),度数也不高。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李白斗酒诗百篇”了,设想一下,假如李白喝的是现代的白酒,那么十升为一斗,也就是六公斤,神仙也不敢这么喝吧?还有《水浒传》中也有记载,武松上景阳冈前,也曾喝了十五碗酒,大概六斤多,所以不可能是现在的白酒。我们在古代小说或者古装剧中,通常见到豪爽之人行走江湖,碰到酒铺歇脚,几乎不吃菜也能喝上几杯,就是因为喝的是度数很低的水酒,有解渴的作用。
米酒。如著名的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是米酒,这些酒的度数相对来说比较低。
古代的酒如同现在的红酒,度数不高。像三国时期的,叫黄汤,杜康
中国 古代 名酒
1、杜康:中国粮食酿酒的鼻祖,后作为美酒代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兰陵美酒:山东省地方历史传统名酒之一,因产于苍山县 兰陵镇,故名。酿制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代,距今有2000多年。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
3、竹叶青酒:作为中国的一大名酒,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它以优质汾酒为基酒,配以十余种名贵药材采用独特生产工艺加工而成。其清醇甜美的口感和显著的养生保健功效从唐、宋时期就被人们所肯定,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保健名酒。
4、贵州茅台酒:独产于中国的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也是中国的国酒,拥有悠久的历史。
5、绵竹剑南春酒,产于四川省绵竹市,因绵竹在清代属剑南道,故称“剑南春”。四川的绵竹市素有“酒乡”之称,绵竹市因产竹产酒而得名。早在唐代就产闻名遐迩的名酒——“剑南烧春”,相传李白为喝此美酒曾在这里况把皮袄卖掉买酒痛饮,留下“士解金貂”、“解貂赎酒”的佳话。北宋苏轼称赞这种蜜酒“三日开瓮香满域”,“甘露微浊醍醐清”,其酒之引人可见一斑。
6、杏花村汾酒:也称"老白汾酒",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故得名。杏花村是中国著名的酒都,位于汾阳市城北15公里的太汾公路北侧,距省会太原市区90公里。 山西省杏花村酒,以清澈干净、清香纯正、绵甜味长即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清香风格而独树一帜,成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自1953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列。
7、汉代新丰酒:最受诗人们追捧的,李白、王维、李商隐、陆游这些后世大名鼎鼎的诗人们都曾为之做诗。“情人道来竟不来,何人共醉新丰酒”、“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8、西凤酒:中国四大名酒,产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始于殷商,盛于唐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灿烂。
古代喝什么酒
高粱酒,我们看明清古装剧和小说。古人一喝酒就喝十几碗。而现代人能喝半斤白酒,也算是不错的白酒量了。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古人的酒量那么好?其实古代人的酒量并不比现代人好多少,只是喝的酒和现代人不一样。古人喝的酒主要是黄酒。大家都很熟悉,比如女儿红,状元红,剑南春。这些都是黄酒,十几度而已,比啤酒略高。古人喝酒用的碗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白瓷碗。古人喝酒用的是多用灯。它比碗小,比碗浅,比盘子大。它看起来像一个漏斗。之所以用它,是因为在古代,酒是装在坛子里的,坛子口大,往坛子里倒酒不容易洒出来。除了米酒,古代还有米酒,也就是现在的米酒,口感甜,酒精度低,4度左右。用汁和渣混合的米酒叫浊酒,用酒糟过滤的米酒叫清酒。《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护送金银担,吴智胜生辰纲”,杨志等人被施以汁渣混酒。原著小说用的是“白酒”,很多人不知道大热天为了解渴喝白酒是合理的。其实这是把“白酒”理解为现代烧酒。现代白酒,又称烧酒,出现于唐宋,传播于明清。它最早用于净化变质的黄酒。蒸馏提纯的白酒,酒精度更高,后来是从现有的白酒中衍生出来的。《水浒传》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客,宋武景阳冈打虎”,景阳冈的酒楼卖烧酒,所以门前挂了一条“三碗无丘”的横幅。一般客人吃三碗就醉了。三碗大约等于现在白酒的五六倍,可见古代人的酒量和现代人差不多。宋武喝惯了十多度的黄酒,所以没注意“三碗黄酒”。但我喝第一碗的时候,就忍不住赞叹“这酒好厉害”“好酒”。酒保受不了宋武的辛苦,打破了“三碗”惯例,一口气卖了十五碗酒给宋武。没想到这酒后劲很大,一不小心就成了流传千年的打虎英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的酒文化和无数的“饮酒事件”。了解一点古代白酒的基础知识,看古代白话小说就没有那么多困惑,看古代电视剧也经常能发现漏洞。顺便说一句,任何酒精饮料对你的健康都没有好处。酒驾不仅是违法行为,而且意外险公司也不会赔付。长期酗酒导致的严重疾病,保险公司是不会赔付的。所以,能不喝酒就不喝酒,尽量少喝或者不喝。据说美国有一个研究小组曾经以“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为题进行过研究,但后来被叫停了,因为这个研究小组实际上是由几家酒厂赞助的。今年过年喝酒了吗?
发表评论